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推荐 > 传统企业成长之:互联网作用于产业的逻辑与路径

传统企业成长之:互联网作用于产业的逻辑与路径

2016-03-03 20:46:22小毕 12567

  毕友一言:

  当我们开始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时,世界或许不会因此而一定发生改变;可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去做,事情只会朝更加糟糕的方向发展。

 

传统企业成长之:互联网作用于产业的逻辑与路径

  在毕友“产业转型”系列前几篇文章中,分析了互联网对于消费端和生产端的影响,背后的底层原因是什么呢?互联网对于产业影响的逻辑又是如何?下一步互联网将影响的领域是哪些呢?本期文章,集成了阿里两份研究报告,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互联网+”的深刻内涵

  普适计算之父马克·韦泽说:最高深的技术是那些令人无法察觉的技术,这些技术不停地把它们自己编织进日常生活,直到你无从发现为止。而互联网正是这样的技术,它正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所谓“互联网+” 就是指, 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 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互联网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 和 100 年前的电力技术,200 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无论网络零售、在线批发、跨境电商、快的打车、淘点点所做的工作分享都是努力实现交易的在线化。 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为迁移到互联网上,才能实现“在线化”; 只有“在线”才能形成“活的”数据,随时被调用和挖掘。在线化的数据流动性最强,不会像以往一样仅仅封闭在某个部门或企业内部。在线数据随时可以在产业上下游、协作主体之间以最低的成本流动和交换。数据只有流动起来,其价值才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英国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认为,每一次大的技术革命都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范式。这个过程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第二个阶段是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和收获(每个阶段各 20-30 年)。今年(注:2015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 21 周年,中国迄今已经有 6.5 亿网民, 5 亿的智能手机用户, 通信网络的进步、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芯片在企业、人群和物体中的广泛安装,为下一阶段的 “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的内涵根本上区隔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或者说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信息化。我们之前把信息化定义为:ICT 技术不断应用深化的过程。但假如 ICT 技术的普及、应用没有释放出信息和数据的流动性,促进信息/数据在跨组织、跨地域的广泛分享使用,就会出现“ IT 黑洞”陷阱,信息化效益难以体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正在回归“信息为核心” 这个本质。互联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看到的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 互联网天然具备全球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使得信息/数据在工业社会中被压抑的巨大潜力爆发出来,转化成巨大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新源泉。例如,淘宝网作为架构在互联网上的商务交易平台,促进了商品供给-消费需求数据/信息在全国、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通、分享和对接:10 亿件商品、900 万商家、3 亿多消费者实时对接,形成一个超级在线大市场,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流通业的效率和水平,释放了内需消费潜力。


  “互联网+”推动下产业互联网化路径

  “互联网+”的过程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过去十年,这一过程呈现“逆向”互联网化的过程。在企业价值链层面上,表现为一个个环节的互联网化:从消费者在线开始,到广告营销、零售、到批发和分销、再到生产制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和生产装备。从产业层面看,表现为一个个产业的互联网化:从广告传媒业、零售业、到批发市场,再到生产制造和原材料。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互联网+”是从 C 端到 B 端,从小 B 再到大 B 的过程,产业越来越重。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物流、金融业也跟着出现互联网化的趋势。在“互联网+”逆向倒逼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互联网化的比重也是依次递减。

  最先被互联网带动的是消费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3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5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88 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 6.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0.3%。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固定宽带用户截至 2015 年 6 月达到 2.1 亿户,普及率约为 16%,高于全球平均约10%的水平。

  广告营销环节是最早互联网化的商业环节。易观国际数据显示, 2014年我国互联网广告产业规模达到 1,535 亿元,市场份额占整体广告产业的28%,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广告行业互联网化的程度。

  其次是零售环节的互联网化。2014 年我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达到 2.8 万亿元,占同期社零总额的 10.6%。这也基本代表零售业互联网化的比重。

  再往上是批发和分销环节的互联网化。这里包括传统的 B2B 网站纷纷由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转型,推动在线批发,以及传统企业的大量开展的网络分销业务。

  再往上倒逼就是生产制造环节,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化需求倒逼生产制造柔性化加速,比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二是需求端、零售端与制造业的在线紧密连接。这导致制造业也出现在线化、数据化的趋势。

   

  “互联网+”经济十大议题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引发了第二次信息革命,使得起源于“工业经济”的“计算机+软件”模式向适应“信息经济”特点的“云计算+大数据”模式转变,人类开始从以控制为出发点的 IT 时代,走向以激活生产力为目的的 DT(数据技术)时代。

  那么,这一次技术革命将会带来哪些变化?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阿里研究院认为,以下十个方面已经成为“互联网经济”最为重要的议题。

  议题一 新基础设施:云、网、端。 新基础设施叠加于原有农业基础设施、工业基础设施之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议题二 新要素:数据将逐渐成为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议题三 新结构:大规模协作正走向主流,包含网络协同、众包合作、组合式创新,将对企业边界、生产组织体系、劳动雇佣关系产生强烈冲击。

  议题四  新商业模式:C2B,一种由互联网所驱动的新的技术-经济范式。

  议题五  新组织模式:云端制,即以后端坚实的云平台去支持前端的灵活创新。

  议题六  平台经济: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崛起,已成为全球显著的经济、社会现象。互联网平台释放共享经济、微经济的潜力。

  议题七  自由连接体:信息技术的发展解放和激活了小微企业、个体,以及大量“草根”。作为大组织的附属品机械地例行公事的大量知识人,开始成为自由连接体。

  议题八  微金融:微金融服务于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支持微观金融实践,微金融促进普惠金融。

  议题九  跨境经济: 跨境电子商务正在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和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产业转型的新业态、改革开放的新窗口,并在塑造互联网时代的国际经贸新规则。

  议题十  网络化治理:以信息平台为节点,社会治理从原来的由政府主导的垂直型治理转变为由政府与平台协同共治的网络型治理。

   

  关于更多详细内容,请登录毕友网站下载。

  参考资料:

  1、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

  2、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经济十大议题